发布日期:2025-08-04 15:24:18 来源:宣教科 作者:宣教科 责任编辑:贺怡潇 浏览量:551
蚊虫“偏爱”哪些人?
蚊子依靠触角上的传感器,能精准捕捉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、汗液成分和体温。研究发现,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群(如儿童、孕妇)、运动后大量出汗者以及喜欢穿深色衣物的人,更容易成为蚊虫的目标。这是因为这类人群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更高,汗液中的乳酸、尿酸等物质更易吸引蚊子,而深色衣物会吸收更多热量,使体表温度升高,成为蚊虫的 “热源标记”。
叮咬后的“痒”从何来?
被蚊子叮咬后,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,这其实是人体的免疫反应。蚊子在吸血时,会向人体内注入含有抗凝血酶的唾液,以防止血液凝固。人体免疫系统将这种外来物质视为“入侵者”,会释放组胺等物质进行对抗,组胺会使毛细血管扩张、通透性增加,导致皮肤出现红肿,并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。每个人对蚊虫唾液的反应不同,敏感体质人群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红肿,甚至形成水疱。
哪些蚊虫叮咬需警惕?
并非所有蚊虫叮咬都只是“小麻烦”。在我国,蚊子中的按蚊、库蚊和伊蚊,分别是疟疾、丝虫病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。被携带病原体的蚊虫叮咬后,可能会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严重时会危及生命。
科学处理叮咬伤口
被蚊虫叮咬后,正确的处理方式能有效缓解不适并降低感染风险。首先应避免用手抓挠,抓挠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,导致细菌感染,形成脓疱或疖肿。可以用肥皂水清洗叮咬处,碱性的肥皂水能中和蚊虫唾液中的酸性物质,减轻瘙痒;也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含薄荷成分的清凉油,通过收敛和清凉作用缓解不适。对于过敏体质人群,若出现大面积红肿或全身瘙痒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胺药物。
全方位防蚊攻略 预防蚊虫叮咬,需要从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两方面入手。 环境方面 定期清理家中积水(如花盆托盘、下水道),因为积水是蚊子幼虫的滋生地;安装纱窗、蚊帐等物理屏障,有效阻挡蚊虫进入室内。 个人防护 傍晚和清晨蚊虫活跃时段,尽量减少户外活动;外出时穿长袖浅色衣物,裸露皮肤处涂抹驱蚊剂,干扰蚊虫的嗅觉系统,起到长效防护作用。 驱蚊产品怎么选?
市场上的驱蚊产品琳琅满目,选择时需注意成分和适用人群。高效驱蚊成分浓度越高防护时间越长,但儿童应使用低浓度产品;天然成分如柠檬桉叶油,驱蚊效果较短,需频繁补涂。使用驱蚊剂时,应避免直接涂抹在伤口或眼唇周围,儿童最好由成人代涂。
夏日防蚊是一场持久战,从清理积水到正确使用驱蚊产品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健康。当我们掌握了科学的防护方法,就能将蚊虫的“威胁”降到最低,拒绝蚊虫的“亲密接触”,在无“蚊”的夏夜中,享受宁静与惬意。
商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网站地图 丨 地址:通信路信息巷 丨 邮编:726000 丨联系电话:0914-2313563 丨 技术支持:商洛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